你儿时记忆的张家口是什么样的?
儿时对张家口的记忆根深蒂固。张家口分坝上和坝下,比如张家口市、宣化区(原来叫宣化县)、万全县、阳原县、赤城县属于坝下,而张北县、康宝县、沽源县属于坝上,坝上的气温相对于坝下平均低8度左右,特别是每到冬季,坝上白雪皑皑,天气特别冷,记忆中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40度左右。
坝上有几句特别形象的顺口溜:坝上有三件宝,山药(土豆)、莜面、大皮袄。坝上盛产土豆,每年秋天生产队交公粮时土豆也在其中,成为城市餐桌上的一道菜,土豆也是当地冬季餐桌上的主要菜品。
莜面也是坝上主要特色农作物,坝上属于半高寒地区,平均海拔1450米左右,适合种植莜麦,莜面经过加工磨成面既是莜面,莜面还有大量的氨基酸,食用莜面对于防止血压升高和糖尿病有特别好的作用。
大皮袄是人们冬季穿的一种衣服,由于冬季经常下雪、刮白“白毛风”(漫天飞雪的俗称),人们为了抗寒,用羊皮制作的皮衣,外出时穿在身上保暖。改革开放前,坝上农村比较落后,人们住的都是土坯房,院墙用石头垒墙,衣食住行都差不多。随着农田包产到户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,农村经济发展迅速,出现了自行车、手表、电话等,人们逐步住上了大瓦房。再后来,出现摩托车、电动车、汽车等等。
总的来说,坝上很有特点,尽管四季气候轮转明显,冬天寒冷,而夏季清风柔爽,丘陵翠绿,蓝天白云,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旅游业为主,所以夏季成为旅游避暑观光的好地方,每到周末北京、石家庄、天津等地的游客纷纷来到坝上,秋季的风光也很美,成为摄影爱好者的首选地。
我记得小时候,我的姨姨在张家口的明德北住着。我去姨姨家玩。那时的明德北不太繁华,人们都住的平房。我姨是临街房,还卖点瓜子!收入还行吧!……现在的明德北,整个张家口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冬奥申办成功后,张家口变的越来越美了!……
先说大清河:那时候趟河,后来种了庄家,又在河里抛沙坑,烤玉米,山药。到了过年还是大清河展览馆河地下买花买炮。
再说西山八角台,西山没有公墓,只有野坟。上到山顶说那是以前的公安寻呼台,上山摘酸枣,酸溜溜,山杏,没事儿还钻个山洞。
再说五一广场,踢球,跑步,打架圣地。过年还会有集体烟花。周边还有灯会。
还有就是东河沿的街心公园,白天路边都是早市,傍晚开始夜市,路边打台球的。傍晚都是散步的,饭后就是练香功气功的,再晚上就是搞对象的。
大市场那时真是繁华,河北商场门口的凉粉碗托儿那是一绝,大市场里买啥都有,贺卡那时候是学生的畅销品,当然皮匠也多,学生劫钱的也不少。
我不是张家口人但是来张家口30年了。第一次到张家口是座的绿皮火车4444,钻了好像是60多个山洞到达张家口北站。
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太破旧不堪像农村一样的小城市,脏乱差到处可见。不管大街上有多少行人,随便一个墙角旮旯就可以小便。那时候的大清河没有改造满河垃圾,风起的时候尘土飞扬。偏偏张家口就喜欢刮风,每年两场风,每次6个月。大境门外面更乱“一出大境门,一半牲口一半人”这句话可不是贬义,这是形容汉蒙牲畜交易的场面!
进了大境门到明德比就一栋居民楼,除了皮鞋厂的破楼房之外都是年久失修的小破房。古宏庙街是通往坝上的必经之路,但是路的最窄处两个夏利车会车都过不去。西沙河汽车站是张家口的旱码头,***们经常因为生存火拼的地方。那时候最大的商场是“帝达”,广告语是:购物在帝达,风险等于零!还有“先锋蒜肠,蒜的辛辣肉的营养”!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武城街,那里是张家口的步行街买些生活用品,服装鞋帽都要来这里。最遗憾的就是日本人建造通桥,不知道是哪个领导发昏把它拆掉了。在往南走可以提到的地方就是4中、二医院、钢材市场,桥东:3医院,65军部,烟厂,玻璃厂、油脂厂,红旗楼等等,那时候过了红旗楼就是庄稼地了!
张家口饭店,迎宾馆,***饭店,***饭庄,张茂***饭店,东海渔村,南海渔村等等,饭菜都比较有特色!
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小饭店,清水河边铁棚子。更具特色:诸如麻辣兔子头、红烧鸡脖子,炒个渣,炒大豆瓣,棒骨,雪里蕻炒黄豆,羊蹄子,羊肉串,羊蝎子,大碗牛肉哎呀!想起来就流口水🤤……
现在的张家口
现在的张家口变化太大了,5年大变样,使得张家口有翻天覆地的变化,高楼大厦拔地而起、绿化覆盖率相当到位,大清河改造贮水,外环线通车,这离不开好领导郑雪碧同志的付出!蓝天白云空气清新,夏天可以游草原,冬季可以来滑雪🎿……自打申办冬奥会成功以后,名气更大了---号称国际张[可爱]
总之,现在的张家口可以说是幸福的小城市,吃喝玩乐的小环境,***投资大力度都更加适宜人类居住。欢迎您来张家口旅游,欢迎加入我们幸福的大家庭!